第33章 换防(第2页)
上一章 | 目录 | 存标签 | 下一章 |
然而,陈浩民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我专门问过,他们说星期天他们轮流休息,该送的信件还是要送。”他的回答透露出他对这封信的重视程度,为了不错过可能到来的回信,他甚至专门去了解了邮递员的工作安排。这不仅仅是对一封信的等待,更是对一种可能的机遇,一种与北京大学产生联系的机会的珍视。
姬黎明听了陈浩民的话后,马上回应道:“那我们就等等吧。”简单的几个字,却充满了对朋友的支持与陪伴。在这个星期天的下午,他们放弃了回家或者其他休闲活动,选择在宿舍里等待一封可能到来的信件。这一等待的过程,充满了未知与期待,就像在黑暗中等待曙光的出现。
这个场景,看似平常,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它体现了朋友之间的默契与支持,陈浩民对信件的执着等待,姬黎明对朋友的理解与陪伴。同时,那封来自北京大学的信件,象征着一种对知识、对更高层次追求的向往。在这个平凡的煤矿宿舍里,他们的等待像是一颗希望的种子,在期待中孕育着未来可能的改变与成长。
星期天下午,煤矿一线的陈浩民来到姬黎明宿舍,因给北京大学写信等待回信而未回家,姬黎明陪伴他一起等待,这一过程体现了朋友间的默契、对知识的向往以及对未来可能改变的期待。
《信件背后的秘密与小心翼翼的守护》
正在姬黎明和陈浩民怀着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等待着那封可能来自北京大学的回信时,煤矿办公室的小王突然出现在姬黎明的宿舍门口。“姬黎明,你在学习的时候,是不是去过北京,这北京有信来了,写的是姬黎明收。”小王的话如同平静湖面投入的一颗石子,瞬间打破了宿舍里原本有些安静又充满期待的氛围。
姬黎明和陈浩民先是一愣,不过他们很快就反应过来。姬黎明赶忙回答:“我是去过北京,我那个亲戚在北京。”他的回答看似自然,可背后却隐藏着不能言说的秘密。在这个煤矿的小世界里,姬黎明和陈浩民有着自己的小心思,他们给北京大学写信的事情,就像是一颗珍贵而又脆弱的要小心翼翼地守护。
为什么他们不敢说实话呢?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单位都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环境氛围”。根据一项职场调查显示,大约有6o的员工认为单位里存在着一些不成文的“潜规则”,大家倾向于保持一种既定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对于一些出常规的行为可能会持有异样的眼光。姬黎明和陈浩民担心,如果让单位的人知道他们给北京大学写信,可能会被视为不安于现状,或者被认为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从而给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他们约定保守这个秘密,这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更是在这种特殊的职场环境下无奈的选择。就像在一片传统的花园里,突然要种下一颗来自远方、充满未知的种子,他们害怕这颗种子还未芽就被周围的环境扼杀。这种小心翼翼的态度,反映出在一些特定环境下,人们对梦想追求的谨慎。他们虽然有着对知识殿堂的向往,有着积极向上的追求,但却不得不顾虑周围的环境因素。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秘密的守护也像是一种无声的抗争。他们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保留着对外面世界、对知识追求的热情,即便不能光明正大地展示,也在默默地坚守。姬黎明和陈浩民的故事,就像是很多在平凡岗位上却怀揣着伟大梦想的人的缩影,他们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小心翼翼地寻找着平衡,等待着有一天能够真正地让梦想照进现实。
煤矿办公室小王送来北京来信时,姬黎明以有亲戚在北京为由掩饰,他和陈浩民因担心单位异样眼光和惹麻烦,约定对给北京大学写信之事保密,这反映出职场环境对梦想追求的影响以及他们在现实与梦想间寻找平衡的状态。
《远方来信:希望的曙光与自学之路》
小王把信送到就走了,那封信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在姬黎明和陈浩民的手中散着诱人的光芒。他们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仿佛即将开启一段未知而充满希望的旅程。
信纸是北京大学的红头稿纸,那上面“北京大学”的草书字样像是一种庄重的宣告,带着知识殿堂的威严与魅力。姬黎明和陈浩民的目光紧紧地锁定在信纸上的文字,身体不自觉地凑在一起,急切地阅读着。
“亲爱的同学,你们好!你们的来信我们收到了,我代表我们北京大学给你们回信。”简单的开场白,却如同天籁之音,在他们的心中奏响了希望的旋律。在这个看似平常的语句背后,是他们与北京大学之间建立起的一种特殊的联系,一种跨越距离的对话。
“你们的学习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我们国家需要你们这样的青年,在国家没有招生政策的大环境下,你们能够主动要求学习,从你们的身上看到了青年人的希望。”这几句话,不仅仅是一种表扬,更是对他们努力和追求的一种高度认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关于青年精神的探讨。有专家指出,青年的积极进取精神是推动社会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姬黎明和陈浩民就像是这种精神的践行者,在没有外界政策推动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内心对知识的渴望主动前行,他们的行为如同星星之火,虽小却有着无限的潜力。
“现在没有招生政策,我们也会支持你们的学习,我们专门给你们两个人各自寄了三本书,一本大学语文,一本大学物理学基础,一本大学数学。”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这三本书,就像是三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为他们在自学的道路上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书籍依然是获取知识最基础、最扎实的途径。据统计,通过自主阅读书籍进行学习的人,在知识储备和思维拓展方面往往比单纯依赖网络学习的人更具优势。这三本书,涵盖了语文、物理和数学三个重要的学科领域,为他们构建了一个初步的大学知识框架。
“有这三本书,你们两个人可以自学,以后有招生机会,你们两个人可以考试入学。祝你们学习进步。北京大学办公室张老师。”这最后的话语,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自学的道路虽然充满艰辛,但有了北京大学的支持和这三本书的指引,他们仿佛看到了未来入学的曙光。这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承诺,让他们在面对未知的自学旅程时充满了动力。
姬黎明和陈浩民读完信后,彼此对视,眼中满是激动与坚定。这封信不仅仅是几张纸,更是他们梦想的支撑,是他们在自学道路上的精神动力源泉。他们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但他们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带着北京大学给予的希望,向着知识的高峰奋勇攀登。
姬黎明和陈浩民收到北京大学的回信,信中认可他们的学习精神,虽无招生政策仍支持他们自学并寄来三本书,这给他们带来希望与动力,让他们坚定地踏上自学之路。
《庆贺的约定:梦想的激励与友情的小确幸》
陈浩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兴奋地说道:“姬黎明,我们应该庆贺一下!我刚了津贴,我去买酒,我们在你们后勤食堂买几个菜回来,刚好你们宿舍人都回去了,我们两个人可以好好喝几杯。”那声音里满是激动,仿佛刚刚收到的信不仅仅是一份来自北京大学的回应,更是一份对他们梦想的盛大认可,值得用一场小小的庆祝来纪念这个特殊的时刻。
姬黎明毫不犹豫地回应:“好。就这样安排。我们两个人一起去小卖部买酒,回来再去食堂买菜。”在他看来,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庆祝的事情。就像在漫长的黑夜中摸索前行的旅人,突然看到了远方闪烁的灯塔,心中的那份惊喜与慰藉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来宣泄和表达。
于是,两个人就朝着小卖部走去。这一去,不仅仅是为了购买酒来庆祝,更是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仪式感。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时刻,当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就或者得到了意外的惊喜时,就想与身边最亲近的人分享这份喜悦。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分享喜悦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强化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也能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姬黎明和陈浩民此刻正是如此,他们的友情在这个共同期待和分享喜悦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他们走在去往小卖部的路上,脚步轻快而又充满活力。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变得美好起来,煤矿的景象不再是单调的工作场景,而是成为了他们梦想之旅的背景板。每一步都像是踩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那封信带来的激励在他们的心中不断酵,让他们对即将到来的自学之路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这看似简单的买酒买菜的行为,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它是对梦想的尊重,是对努力的回报,也是友情在特殊时刻的凝聚。在这个小小的煤矿世界里,两个怀揣着大学梦想的年轻人,正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充满希望与热情的故事。
陈浩民提议庆祝收到北大回信,用刚的津贴买酒,姬黎明表示赞同,两人决定先去小卖部买酒再去食堂买菜,这一过程体现了他们对梦想的珍视、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及友情的加深。
《简陋中的庆祝:梦想与友情的干杯》
陈浩民满心欢喜地从口袋里掏出钱来,一块四毛五,这不多的钱却能换来一份此刻无比珍贵的快乐——一瓶酒。这酒是当地小酒厂生产的,在如今物资丰富的时代,它或许显得有些简陋,但在那个物资比较紧缺的年代,这瓶酒却有着别样的意义。姬黎明想起自己去林浅姐姐那里的时候,喝的也是这种酒。那熟悉的味道,仿佛带着过去的回忆与此刻的喜悦交织在一起。
买好酒之后,两人返回宿舍,随后又结伴走向食堂。星期天的食堂,吃饭的人不多,显得有些冷清,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姬黎明和陈浩民的兴致。姬黎明拿出饭票,买了两份饭,每一份都搭配着两个菜。这些饭菜虽然简单,却足以成为他们庆祝的美食。
他们带着饭菜回到宿舍,没有精美的餐桌,便用凳子代替。就这样,一场简单却充满意义的庆祝开始了。他们举起酒杯,那酒杯里盛着的不仅仅是当地小酒厂生产的酒,更是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对梦想的执着,还有彼此之间深厚的友情。
在这个简陋的环境里,他们的庆祝显得格外纯粹。就像生活中很多美好的瞬间,并不需要华丽的外表来装饰。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人们更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这种珍惜不仅仅是对物质的珍视,更是对生活中每一份小确幸的感恩。姬黎明和陈浩民深知这一点,他们在这小小的宿舍里,用简单的饭菜和一瓶酒,创造出了一个充满希望与欢乐的空间。
一秒记住新域名 https://www.yutxt.com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