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三线情怀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章 民工(第4页)

上一章目录存标签下一章

    工地指挥部的同志安排9连负责电力工程,9连连长要求于志歧协助程桂枝,并与三线厂设备机电能源筹备组取得联系。
    他俩来到矿洞沟,见到了筹备组的袁国富与郑爱春。
    袁国富是袁国岭的弟弟,郑爱春是袁国富的师傅。
    这二人是跟着袁国岭来的。
    1969年,袁国富转业后被分到保东厂,当时袁国岭虽被关进牛棚,但对厂里的人员和业务依旧了如指掌。
    劳资科的同志安排袁国富跟随有二十年工作经验的郑爱春学习电工。
    他们是三线建设的元老,来到八叉的第二天就开始勘察。
    一周后,袁国岭带着他们前往市电业部门。
    郑爱春查看市供电系统图后,提出了拉临时电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了省三线建设指挥部的认可。
    他们拿着批示来到仙女山东十几里外县矿山的一家企业,商议从那里拉电。
    沟通完成回到三线后,正准备架杆引电时,九连找上门来。
    九连接到的任务正是架线杆、拉电线。
    担任向导的当地老农领着他们爬山涉水时,说起了当地的谚语:“抬头看山头,走路踩石头,吃着窝窝头,何时能到头”“坡陡石头多,牲口难过坡,人活七十几,半饱过生活”。
    恶劣的环境让大家切实体会到了艰辛。
    修路的民兵还能找相对平坦的地方施工,可拉线架杆的却只能选择近路,在山上崎岖陡峭的地形中艰难穿行。
    于志歧他们每天忙着挖坑、抬电线和木杆,程桂枝也跟着一起干。
    寒冬腊月,山上的土冻得结结实实,在茫茫白雪覆盖的山岭上,九连不到半个月就完成了临时外线架线工作。
    外线架线完成后,他们又投入到厂区内线架杆、拉线的工作中。
    电力工程结束后,他们被划入厂基建队,在安得志的带领下继续奋战。
    安得志组织他们修护坡、建库房,各条沟里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安得志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组成了多个生产小组,每个小组由三四名修建组的工人带着十几位民工。
    修建组的同志大多是普通工人,文化水平不高,仗着自己有砌筑技术,对待民工态度粗暴,说话就像骂人,沟通事情也像是在挖苦人。
    安得志身上也有这种毛病,只是程度稍轻。
    九连的民工对此情绪很大,多次向连长告状。
    九连连长是个没什么文化且脾气暴躁的农村人,为此找安得志理论,甚至还打了几架。
    安得志和连长一样没好气,对修建组的老职工也是又骂又打,一时间,他们负责的项目乱成一锅粥。
    兰小柱得知情况后,以农业生产需要为由,让连长回了公社,由程桂枝兼任连长。
    程桂枝找来几个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有一定组织能力的民工,跟着安得志等人学习施工技术。
    两周后,大家学会了基础放线、地基清理、基础垫石、砌砖等工作。
    民工学徒出师,掌握工作技能后,程桂枝找到领导,要求单独承接项目,领导同意了。她把民工分成两个小组,带领大家开始库房建设工作。
    程桂枝找到安得志,甜甜地喊了几声“叔”,安得志便答应每天往返于两个库房进行指导监督。
    于志歧跟在程桂枝后面,打心底里佩服她。
    安得志负责施工质量和进度,程桂枝负责组织和宣传。
    程桂枝安排于志歧在山坡的石头上、宣传板上写下:“要准备打仗”“靠山,近水,扎大营”“靠山,分散,隐蔽”。
    于志歧看着程桂枝漂亮的脸蛋和工作时的样子,一度觉得她是个真抓实干的人。
    但相处久了,他现程桂枝只有在领导来的时候才认真参加劳动,其他时间基本只动口指挥。
    她对待安得志的做法也让于志歧觉得不妥。
    见到安得志时,她嘴上说大叔多么好、多么能干、水平多么高;背后却抱怨这老头只知道自己干,不懂得组织大家一起干,工作方法太落后。
    有几次,她还要求民工在技术质量方面可以听老安头的,其他方面不要听。
    程桂枝向宋东方、兰小柱汇报工作时,总是突出自己的功劳。

一秒记住新域名 https://www.yutxt.com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