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入学(第4页)
上一章 | 目录 | 存标签 | 下一章 |
过了一会儿,高文革尿完尿,捂着鼻子与同样捂着鼻子的贾新艺从厕所里跑了出来。
贾新艺是他们在奎龙幼儿园时的小伙伴。
高文革进去的时候,贾新艺正在厕所里拉屎,铁勺搅动粪水散的恶臭,让他俩憋着气匆匆结束,赶紧跑了出来。
跑到李风顺身边,贾新艺放下手,大口喘着气说:“上哪玩去?”
“去村里找小孩玩。”
“我也去。”
他们顺着路走过桥,向南拐,走了四十余米,便看到一段很宽的弧形水沟,沟边的滩涂更宽,滩涂里长着几棵大树。
他们下了坡,穿过滩涂,再上坡,走进了村子。
村子不大,有二三十栋民房,都是灰背顶的老房子,显得十分破旧。
房前屋后少许的屋檐与左右的秃檐处,垒着许多大石头。
贾新艺不时好奇地问道:“这些石头是怎么垒上去的?这房顶为什么是弧形而不是平的?”
对于贾新艺的问题,他们都回答不上来。
贾新艺又问:“你爸没跟你们说过呀?”
当时李风顺确实不知道老百姓是怎么建房的,至于说过没说过,他也不清楚。
不过在地震那年搭建地震棚的时候,他和比他晚到三线的周山聊起过这件事。
为此,周山还特地去问了当地的老农。
老农告诉周山:
建房时,先要打好基础,接着支起四梁八柱,然后开始砌石头。
砌石用的石块,有合适的就直接捡拾,没有合适的就找大石块放炮炸开,之后把大小差不多的石头捡来备用。
这些石头形状各异,当地人一般不会刻意破坏石头的原貌去修整它们,而是顺着石头自身的形状,找到能与其对角插接拼搭的石头相互衔接堆砌,这样砌成的墙非常结实。
砌石头房一般把石头垒到檐口,然后开始安装檩条。
当地山上槐树多,槐树的大枝微微弯曲,很适合做檩条。
檩条要铺设得密一点、结实一些,因为房顶很厚。
为了保温,房顶上需要加苫草,山上狗尾巴草多,是做苫草的好材料,村里人一般都用这种草铺房顶,铺的时候通常把草扎成小捆摆放。
铺完苫草,再用泥抹房顶。
泥里要加草,是铡短的草,和泥用的是黄土,还要加上从矿洞沟拉回的矿渣。
矿渣需要凿碎磨成粉加入土中。
用这种矿渣土抹房顶,一般能用五年。
也许是因为檩条微弯,草和泥铺上去之后,房顶就成了弧形。
砌土坯房,有的是先立柱上梁,也有的是不立柱后上梁,一般是先垒一米多高的石头墙,垒石头的时候,每隔半米插一根二米多高的细槐树枝,石头垒到一米后,砌墙的材料就不用石头了,改用泥土,但四柱及主梁支撑柱的位置还是得用石头垒到顶。
砌墙的材料,有的用脱好的土坯,也有的用树枝条在木杆上绕几道形成网模,在网的里外塞泥巴,这样建土坯房,好砌又省钱省力。
有的为了更省钱省力,从地面只垒两三层石头。
这里的房子,不管好坏都有前后门,都是木板对开式的进户门,窗户也是上下结构,窗的下部分是固定的,上部分是格栅窗,向内翻开。
窗户没有玻璃,糊着纸,从外面看不见屋里。
靠河沿建的几栋土坯房非常破旧,而且是相连的,东家的西墙借用西家的东墙,两家共用一堵墙,这样应该能省下不少钱。
院墙也是一家连着一家,低矮的院墙有的是石头垒的,有的是土石堆起来的,这高度既防不了小偷,也拦不住大牲畜。
院门有的是用树枝编的,有的是用木檩子钉的。
不管房子多么简陋,院子里都有一口水井,水井的井架子上缠着麻绳。
他们走过土坯房,来到村子中间,路上有牲口的粪便、枯落的树叶,更多的是老乡堆在房头的石头和草堆。
一秒记住新域名 https://www.yutxt.com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